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焦点图文
遵义:“四抓”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时间:2018-04-08     来源:遵义文明网    

  近年来,遵义市着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消费引导等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遵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4.93亿元,增长14%,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12%。

文化活动

  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管理,增强文化企业发展活力

  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抢抓遵义市图书馆作为全国11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之一的机遇,对市图书馆进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立理事会,吸纳相关行业人员参与管理,放宽进人用人渠道,打破管理界线,将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激活了人、财、物的自主权。目前,市图书馆已建立114个图书延伸服务网点和市青少年宫、1964文化广场、“黔浙文创园”3个分馆,有效推动了公共阅读场所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文化活动空间。

  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一是组建遵义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将国有独资文化公司遵义市杂技歌舞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与遵义市歌舞剧团有限公司整合,组建成立遵义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有效集聚人力、财力,降低运营成本。2017年,创收1542万元,比上年增长20%。二是组建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将遵义会议纪念馆经营部分剥离,组建了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融合文化旅游发展,整合其他市属国有平台企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三是深化遵义广播电视台和日报传媒集团改革。实行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组建电视文化传媒公司、广播文化传媒公司;对遵义日报社采编与经营实行分离,剥离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天健印务公司、在线传媒公司、浮嘉报刊发行物流公司等7个子公司的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性业务,有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

  创新文化消费模式。以遵义市成为全国首批26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为契机,在汇川区开展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搭建“汇川文化消费频道”线上线下平台,实施了“宽带进农家”“你买书我买单”、文化创意产品补贴、文化旅游景区票价补贴、艺术培训补贴、流动艺术馆、文化消费金融等16个文化消费补贴项目,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实施以来,共补贴文化类消费4000万元,其中国家文化部支持和市财政投入各2000万元。目前,文化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以上。

文化活动

  抓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项目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科学规划引领。实施“513”(即组建5个文化产业集团、培育10个以上文化产业园区、30家以上文化产业示范企业或基地)文化产业工程,围绕园区和项目建设,组织同济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及贵州省社科院的文化产业专家进行编制评审,制定了《遵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遵义市“十三五”时期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遵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遵义市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评审办法(试行)》和《遵义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障。

  积极招商引资。通过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多彩贵州”文博会、中国(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以及到北京、贵阳等地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现已引进如凯荣乐器制造、黔北民俗文化体验馆、大西南(中国)影视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文化产业项目40多个,签约资金达200亿元。

  建设文产园区。充分挖掘遵义红色文化、长征文化、酒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建成了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务川仡佬文化产业园、新蒲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打造了务川龙潭古寨,播州尚嵇乌江古村落,丙安古镇等一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创意街区和小镇;有效推动了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示范企业快速集聚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

  抓产业融合,实施“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发展

  “文化+工业”。以制造业为落脚点,在正安县吉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乐器生产的同时,通过举办桂花节、天楼山户外运动节、吉他文化艺术节、吉他之夜音乐节、吉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吉他表演、展示和推广;发展吉他实习基地、吉他教育培训、建设吉他文化一条街等,实现文化传承和制造业发展双赢目标。2017年吉他产销量500万把、实现产值50亿元,占中国吉他市场份额的30%。目前,正安县吉他文化产业园每年接待参观2万人次以上,接收实习和培训1000人次以上。

  “文化+创意”。一是立足于聚集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了道真县文化产业孵化中心,已入驻中黔傩文化艺术传承有限公司、五八高台舞狮演艺有限公司等8家本土文化企业并实现生产,初步建立了“文化+雕刻工艺”“文化+剪纸艺术”等创意型文化产业,预计年总产值将达5000万元以上;二是依托“三线”文化,对三线建设遗留的老厂房进行艺术改造,打造了1964文化创意园,集文化创意、三线建设展示、旅游休闲、艺术广场、管理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吸引了1000多名创客和32家文化企业入驻,全部建成后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三是在遵义老城核心历史文化区,围绕遵义会议纪念馆,整合民俗博物馆、酒博物馆、红色电影放映厅、红歌台、红色书店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业态打造遵义1935文化创意园,已吸引1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入园,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旅游”。着眼于文化遗产、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开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目前,习水土城古镇、播州苟坝红创区、汇川区“遵义古城”影视文化基地、道真“中国傩城”等文化旅游如火如荼。近日,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娄山关·海龙屯文化旅游创新区,将按照红、绿、白三色协调发展的思路,发展全域旅游大景区,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7年,全市接待文化旅游游客1.18亿人次、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114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7%和44.21%。

  “文化+科技”。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突出科技创新,建成新蒲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创立了“文化+科技”型文化产业的模式。园区采用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培训实训基地、人力资源市场“三位一体”的建园模式,依托遵义大学城人才优势,利用大学城现有设施和资源,实行“校地企”联合建设。引进遵义派文化传媒公司、深圳瑞旗盛世文化传媒公司、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工作室等文创企业,初步形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创业园区

  抓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打造舞台剧目。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原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依依山水情》,大型歌舞剧《浓情中国韵》《红色传奇》《传奇遵义》《梦幻魅影》《伟大转折》等舞台剧目,成功投放市场,并广泛开展惠民演出,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浓情中国韵》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舞蹈《红军山上》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型杂技剧《大国酒魂》创作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大型3D舞台秀《传奇遵义》在汇川艺术中心实现常态化旅游演出。

  拍摄影视作品。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和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拍摄制作了《遵义会议》《十个连长一个班》《红城天使》《先锋之那时青春》等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了脱贫攻坚题材的电影《出山记》、黄大发先进人物事迹改编的电影《天渠》、反映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海龙屯》、黔北方言故事片《麦子的盖头》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碧血丹砂》;启动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神曲》(暂名)、电影《海龙刀》创作拍摄工作。向前进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摘得影视剧最高荣誉“中国优秀电视连续剧金天使奖”和第30届影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荣誉提名;汇川区委宣传部拍摄的电影《海龙屯》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提名。

  丰富外宣产品。围绕打造遵义特色外宣品牌,出版发行《品味遵义》《寻味黔北》《品茗遵义》系列外宣口袋书,并制作了遵义第一本音频杂志,现已推出6期静听作品;创作了蕴藏遵义特色文化的宣传片《为遵义点赞》《全城心跳》《文明遵义》《我爱你遵义》和《遵义节拍》系列组歌等;创作拍摄反映遵义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纪录片《赤水河》《遵义行》等,设计制作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旅游商品,不断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1. 上一篇:新蒲新区:着力“五个常态”,巩固创文成果
  2. 下一篇:遵义:清明祭英烈活动在娄山关红军烈士纪念...
责任编辑:张一青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