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焦点图文
老红军李光,一路走好!
时间:2019-01-15     来源:今贵州    

  1月12日14时49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遵义市政协副主席、享受副厅级待遇和省长级医疗待遇的离休老红军李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9岁。1月14日上午8时,李光遗体告别仪式将在遵义灵鼎山殡仪馆9号厅举行。

李光

  李光1920年8月在贵州遵义出生,1934年12月参加革命,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八路军总司令部勤务员、通信营总机班班长,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八路军129师386旅17团政治处干事、侦察参谋、连长、副营长等职务,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60军教导团营长。于1938年7月、1942年2月荣立二等战功各一次。1950年10月任遵义军分区武装部副部长;1952年6月起先后任原遵义市劳动局局长、城建局局长、园林管理所所长;1964年9月任原遵义市政协副主席;1985年5月离休。

  离休以来的30多年间,一向节俭的李光,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捐资扶困助学,帮助17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求学梦,共捐款60多万元。李光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在革命纪念遗址坚持为青少年义务宣讲革命传统20多年,达1000余场,受教育人数10余万人。从2000年起,李光先后被确诊患直肠癌、重症胰腺炎、皮肤癌,但只要有需要,他就去讲革命故事、长征精神,从不推辞。

 在恪守本色中升华了境界,在平凡人生中铸就了非凡,李光用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先后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6年,“红色义务宣讲团”老红军李光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

 “义务园丁”李光的新长征

 群山巍巍,记录下他用一生去行走的“长征”路;岁月漫漫,镌刻下他饱含深情的坚持与付出。

 老红军李光,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铸就了他的铮铮铁骨。建设岁月,他荣归故里,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报效党的事业。

 离休后,他为红色薪火传递而奔波不息,他的名字因多年坚持捐资助学而家喻户晓。他用微薄的工资,使数千名困难学子重返课堂;他一遍一遍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革命圣地留下他忙碌的身影。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义务园丁”,并习惯地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老红军”三个字。

 因为他的事迹感人,李光个人获得三次全国表彰、三次全省表彰以及红花岗区“十佳社会事务工作者”、“十大感动遵义人物”等荣誉称号。

2007年,李光捐资助学

  关爱:让贫困学子重返课堂

  李光老人心系贫困学子是有缘故的。

  这辈子没上过学,是李光一生的遗憾。而没文化的苦,吃的亏是惨痛的。

  1934年,14岁的李光当了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此后,他随部队经历了强渡乌江、激战青杠坡、遵义战役、四渡赤水、华北敌后游击战、激战神头岭、百团大战、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等著名战役,荣获三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然而,战争年代发生的一件事成为了这位老红军的终生之痛。

  那是他担任营长时的一次战斗,上级在夜间下达了“拂晓前撤退”的命令。文化不高的李光竟不懂“拂晓”含义,偏巧文书也不在,他天亮才集合撤退。由于贻误时机,部队被敌人包围,损失不小。

  1951年,李光荣归故里。先后担任过原遵义市劳动局长、建设局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85年,李光从原遵义市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遵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名单上,从此有了李光的名字。

  离休后的李光,开始了他的新长征,把他慈爱的目光投向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和青年身上,把精力花在了关心下一代的教育事业,而且坚持了30多年,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义务园丁”。

  遵义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树松记忆犹新:1994年,市关工委到红花岗区海龙镇桂花小学组织活动。李光看到孩子们冬天只穿一条裤子,没穿袜子。马上买了100套棉衣发下去。

  “除了亲自把100套棉衣送到学校,他同时捐赠了5000元买红旗、做课桌。”

  从那以后,李光给自己定下计划:每年要向贫困学生捐款1万元,2007年,捐款增加到每年1.5万元,从2010年起,增至2万元。

  只有李光的家人才知道,老人是如何用微薄的退休工资中把这些钱一点点“抠”出来的。老人多年来不曾添置一件新衣服,一日三餐或是一碗白米饭加一小碟青菜,或是一碗素面条。

  20多年里,李光跋山涉水,访贫问苦,他的足迹踏遍了红花岗区海龙、巷口等乡镇。桂花小学、海龙中学因为得到李光的长期捐助而更名为李光小学和李光中学。

  守望相助,爱心传递。1998年念初中时,陆均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李光的一笔捐助金,如及时甘霖让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师范毕业后,他回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2009年,他发起成立一个贫困基金,解决贫困孩子生活问题。“我只见过李光爷爷一面,我的命运因为爷爷的帮助得到改变。我在他那里获得一滴水,我就要把这滴水延续下去。”陆均说。

  李光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很大部分孩子得到赞助,但不知道捐助人是谁?

  在李光家里,有孩子们写来的厚厚一叠信件——

  “这次提笔给爷爷写信,内心无比的激动。我要感谢爷爷。我想您一定想知道我的成绩如何,我现在告诉您:总分第一。”

  “是您鼓励我好好学习,让我放下思想包袱回到课堂。如今我考上了大学,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除此以外,李光还义务为市内外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宣讲千余场次以上,受教育人员达数十万人。在遵义会议会址、在红军烈士陵园……革命圣地处处留下了老红军的身影。

  品格:峥嵘岁月铸铁骨

  炼就铮铮铁骨,方有无垠大爱。

  在儿女们眼里,父亲李光是倔强的。

  据李光的大女儿李晓容介绍,“捐资助学时,父亲只管拿钱,谁去发的钱甚至从不过问。碰到捐授仪式,需要他讲话,他永远只说三点:一是希望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关心教育事业;二是学生在学校要努力,要听老师话,回家协助家长,长大后回报社会,要热爱劳动;三是老师要爱护学生,把学生教好,从知识上、思想上教好。”

  对子女要求严格,在外也讲铁的纪律。一次去部队宣讲,说好了下午3时开始,部队的人没有准时到,李光很生气:“作为一个军人,怎么能连时间都不遵守?”讲得部队领导下不了台。李晓容想劝他,领导拉了李晓容一把,说:“大姐,老红军说得对。是我们的错,我们坚决改正。”

  艰苦卓绝的长征路,铸就了李光的铮铮铁骨。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抵达遵义,14岁的李光参加了红军,打的第一仗就是因悲壮而闻名的“娄山关战役”。

  从此南征北战,枪林弹雨。

  面对敌人,他威武奋战;面对雪山、草地,他咬牙坚持。当时年纪小,过草地时,他就牵着马尾巴或者年纪大一些的人走,“大的把小的顾好,干部先把苦的、累的做了,把好的留给小的。”这是共产党留给小李光的印象,所以参军第二年,李光就申请加入共青团,18岁加入共产党。

  长征胜利后,李光于1937年调到八路军总部当勤务班长,先后为朱德和彭德怀做过勤务兵。他说,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当了红军,而且会以红军精神走完自己的一生。

  “想起走了的战友,能活到现在,我赚了。”

  老红军很少讲自己的当年,儿女只知道他走了三个草地,爬了两座雪山;听他说过有一次战役,被黄土埋了,是通讯员徒手把他挖了出来。

  青杠坡战役,是四渡赤水的发端之役,红军伤亡3000多人,歼敌3000多人。李光隔些年月,总会带着儿女去看一看青杠坡。

  拾阶而上,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高耸天际,环顾四周,满目青山环翠。李晓容记得有一年爬上青杠坡,正碰到党史专家在纪念碑下演讲,父亲站着听完。

  家风: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李光当老干局局长几年,家里没有一个人沾上他的光。一次李光生病了,李晓容忙于在医院照顾,自己也病了。为了图方便,就“搭车”多开了12元钱的感冒药。李光知道了,把女儿吼得面红耳赤的。

  大儿子李建设说,他们一共有六个姐弟,老二在企业工作,家庭比较困难,父亲从来都不会资助一分钱。资助别人大大方方,可对家里的人却非常抠门。

  为了教育子女,一次,李光把李建设带到红花岗区海龙镇桂花小学。在寒冷的操场上,父亲指着三个衣服穿得非常破烂的孩子对李建设说,他小时候就像这样。回来后,老人给这个学校的300多名学生每人买了一套衣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父亲的这些举动,六姐弟都从不理解到坚决支持。这转变正是受到父亲崇高的精神境界所影响。“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李建设说。

  李光说,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把钱留给子女?我的几个孩子都有工作,生活还过得去,至少,他们交得起学费、有饭吃。子女们嘴上说我对贫困孩子大方,对自家孩子没有人情味,但他们心里却是理解我的。

  李光是有情的。

  遵义市红军山下,有一座石龙桥,这座桥从解放初期修建至今,从未大修,质量优良。这座桥,是李光任遵义市建设局局长时力推修建的。李光对红军山有着莫大的情怀,修山下这座桥时,李光干脆住在了工地上,直到完工。

  每次去红军山上宣讲,李光一口气可以讲半小时,每年清明节,他都坚持上去。

  息烽集中营、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苟坝……别人家的孩子旅游都去景点,李家几姊妹都是到这类地方去“旅游”。革命传统已经成为李家的家风家教。

  一次,李光提出要去四川。在红色旅游景点石门涧,李光十分激动地往上爬,边走边说:“我们打仗是这样走上去的。”原来,当年李光的部队在四川石门涧打过仗,石门涧有一座寺庙,红军队伍在庙外住了一宿。一位老和尚开门时看见李光可怜,递给他一个馒头。这份情,李光一直铭记于心。

  到了石门涧,李光执意要找当年的恩人。“当年的小庙早就变大庙了,那时他是老和尚,现在怎么知道还在不在呢。”儿女劝导。

  李光不听,还是脚步不停。李晓容知道,父亲是有情的,只是他把情放在了心海深处。

  李晓容说,每年初,父亲就要准备捐资助学的资金。从8月底9月初这段时间,是父亲最忙的日子,他要与红花岗区教育局联系,请教育局的同志帮助他寻找贫困学生。前几年,父亲的身体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都要到学校参加捐款仪式。

  自从2000年患癌以来,父亲就很少亲自参加捐款仪式了,可他却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成长进步。

  李光患病后,十分顽强地和疾病作斗争。在广州市中山医院、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做了多次手术,从来都不叫一声苦。(钱诚 王淑宜)

  1. 上一篇:遵义海龙屯学术价值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
  2. 下一篇:市政协《遵义丛书》“尊重历史、传承文脉”
责任编辑:张一青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