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焦点图文
红花岗:最美文化扎根百姓身边
时间:2019-12-09     来源:遵义文明网    

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在朗诵诗歌

  遵义市红花岗区,是座了不得的城市!

  为啥了不得?

  瞧瞧人家的社区,随随便便一个小区,就能墨香四溢、歌声洋溢、舞姿翩翩,浓浓的文化味道,弥漫了庭院、街区;

  瞧瞧人家的校园,随随便便一名学生,就能为你来一场才艺表演,眼睛都不会眨一下,萌萌的文艺气质,稚嫩,却让人不可忽视;

  瞧瞧人家的市民,随随便便一位老人,就能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向你讲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满满的文化自信,蔓延到很远很远的那方……

  近日,记者走进红花岗区多个社区、学校,探访文化踪迹,观察精神脉象,从诸多细微的点滴中,触摸到该区的文化跃动,感受到文明清风扑面而来,一道崭新的城市风景,以温馨、热烈的方式展现在眼前。

  将文化根植于骨血之中,让最美文化生长在百姓身边,这样的红花岗区,当然是座了不得的城市!

  超接地气:公共文化暖了社区

  红花岗区中山街道办事处位于闹市,车水马龙的后面,是不起眼的办公楼,中山书画院就“藏”在这里。

  进了门,一股子墨香味便充斥了鼻腔,满屋子的书画立马占据了眼睛,外面的繁华世界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这里,唯有书画。

  一群老人,三三两两,或专心致志地习字,或全神贯注地作画,或气氛和谐地交流。

  每天,这样的场景总是出现在书画院里。

  这一切,已成为中山街道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幅美景。

  另一幅美景在桃园社区。

  桃园社区有支表演队,多年来都很活跃,公园、广场等成为展示才艺的舞台,在红花岗区,名气大着呢!

  “每周,我都要到社区来指导、培训,为表演队编排节目,一来就是老半天。”红花岗区文化馆辅导员李希说。

  他的本事,连队里最“傲娇”的骨干都被折服,每次都会尊称一声“李老师”。

  “开展群众文化,重点在培训,核心在基层。”长期“驻扎”在此的李希认为,只有把培训的“触手”伸到基层,群众文化才接得上地气、聚得拢人气。

  “四点半学校”诠释了同样的道理。

  为解决孩子放学后“学校管不到、家长没空管、学生自己管不住”的突出问题,红花岗区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开办了“四点半学校”。

  学校每周一至周六四点半开放,开设了英语、书法、绘画、唱歌等课程,并邀请志愿者免费授课,深受欢迎。

  红花岗区在各个社区开设的“四点半学校”,形式多样:有的开展玩泥巴活动,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专注力;有的把学校办成“娃娃超市”,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公共文化的细微之处,当是惠民之情可察,利民之心可鉴。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毛细血管’,社区的‘血液循环’才更有序,更有力。”红花岗区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李娜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落脚点,就是实效,唯有实效,居民才会受益,才会感到“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

  静等花开:传统文化美了校园

  “身子要挺一点,花枪要这样拿,架势要端出来。”在红花岗区老城小学一楼京剧社团的排练厅里,红花岗区文化馆辅导老师雷文佳与曹茹雪正在悉心指导学生。

  与京剧社团相邻的民乐社团,是老城小学的“文化名片”之一,乐手都是学校自己培养的:他们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结合民族乐团编制,开设了竹笛、扬琴、古筝、琵琶、二胡、大提琴、民族打击乐等科目,并为民乐团的学生配备学习需要的硬件设施,目前已经有5间民乐专业课教室,一间排练室,大鼓、花盆鼓、排鼓、古筝、扬琴等乐器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老城小学还将市级非遗钱杆舞带进校园,与现代童谣和音乐结合,把“舞”变成“操”。

  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的特色课间操,偌大的操场上,铺天盖地的钱杆操气势如虹,夺人眼目。

  遵义通草堆画和遵义红色文化剪纸这两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也被老城小学引进校园,开设通草堆画学生社团,探索书法剪纸、时尚剪纸、动漫剪纸新形式,社团成员的作品已经成为老城小学的纪念品之一。

  每天,隶属于各个社团的孩子们下课后,走进各自的艺术空间,传统文化的气息一点一滴地浸入心头,这与学校“静等花开”的办学理念紧扣相贴,成为该校的一道风景。

  “这种‘传承+创新’的形式,使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副校长刘国丽表示,在红花岗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派出辅导老师到校承担了不少培训任务,这样才能让学校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有着100多年办学历史的丰乐小学,则构建了在老师中推广耕读文化,在学生中倡导乐读文化,在管理上实行文治文化,在环境上建设书苑文化,从而汇聚成“尚读文化”的这一文化体系,并据此推出“四月读书节”“跳蚤书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朝气蓬勃。

  丰乐小学副校长曾静告诉记者,通过文化体系的打造,“尚读”文化已浸润于每一位丰乐人的心中,文化自觉不断增强,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样的校园,能不美吗?

  创新传承:红色文化亮了民心

  2019年9月24日,红花岗区长征小学红色宣讲团杨博文与该区另外3名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一起,受邀为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中心考察调研团进行解说。

  创新性传承,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红花岗区,展现出巨大的魅力——

  长征小学教学楼里,每层楼都有红军长征的行进线路图、群英谱和相关文字,都有一个乃至几个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

  六(1)班的杨博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8年,杨博文带着“向人们宣讲家乡的红色历史文化”的想法,“跻身”小小红色宣讲员的队伍。

  讲解的高峰期是暑假,处于变声期的他为了不影响讲解,每天喝热水保护嗓子,不再吃辛辣、冰冷的食物。

  20多页的讲解词,他硬是把它背下来,他说,背这些讲解词,其实就是在做传承红色文化的事情。

  目前,遵义市已在各中小学培养3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不过14岁,他们,已成为当地红色历史宣讲团队的重要力量。

  红花岗区作为老城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已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

  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辖遵义会议纪念馆,显然,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成为该社区文化建设的“主题曲”。

  该社区建立了1个长征文化图书室,提供涵盖弘扬长征精神、介绍遵义风土、宣介党建知识、推广旅游精品等内容的图书、报刊、杂志,既为游客提供小憩的舒适环境,又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引导社区群众,组建腰鼓队、歌咏队等文艺队伍,为游客提供赏心悦目的红色文化表演。

  杨柳街纪念馆社区根据靠近纪念馆的优势,精心设计、打造“党员政治生活街”。

  这条街上,一道“红军故事墙”分外引人注目。

  “红军故事墙”主要汇集了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发生的动人故事,组建了“红色义务讲解员”队伍,为人们义务讲解红军长征路上的遵义故事。

  在大仕阁巷,他们打造了一面老照片文化墙。文化墙分为《街景篇》《建筑篇》和《事件篇》,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社区支部书记李小林说,通过一幅幅老街、老巷、老景、老事的照片,再现“老遵义”的城市风貌和“老遵义人”的生活情景,让更多的外地人认识遵义、感受遵义,看似小事,实则意义重大。(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缨 陆青剑 实习生 杨简)

  1.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归来池》
  2. 下一篇:国家宪法日,看遵义!
责任编辑:张一青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