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焦点图文
探路:从“四在农家”到“三美五示范”
时间:2022-05-17     来源:遵义杂志社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如何改革,如何振兴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多年来,遵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无论是“四在农家”,还是“三美五示范”,都在为农村改革发展寻找答案。

  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持续开展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

  寻找“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找准问题症结所在,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过去,因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穷”得远近闻名。

  为了改变村庄的贫穷面貌,当时的村支书确定了“山顶松柏杉,田里稻菜瓜,山腰经果林,院内猪鸡鸭”的发展思路,把多年来自学的农业知识用在田间地头,带领村民大兴产业。

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来源:今日余庆)

  几年之后,村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秃岭荒坡变得绿树满坡,水电路的问题得到解决,村里的红金橘成为畅销的农产品。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民逐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修起了漂亮的砖房,装上了电视、程控电话……

  罗家坡的宝贵探索不仅成为村村寨寨效仿的发展路径,也成为遵义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以罗家坡为“点”,遵义开始“画圆”。2001年,全市率先创造性地开展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许多像罗家坡一样的小山村迎来了发展契机。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就是一个例子。

  曾有人这样描述田家沟:“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薯苞谷饭,吃水要翻几座山,男的只愿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

  而今,田家沟青山如画,绿树成荫,茶园飘香,村容整洁。不止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洋溢着幸福笑容,更是吸引着人们前去体验生活、参观考察。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胡志刚 摄)

  新时代有新的挑战。相对于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乡村地域广大、千差万别,湄潭县在改革中继续改革,依托自身生态和资源禀赋推进“三美五示范”。

  湄潭县聚焦“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推进改革试验、人才伍建设上作示范,成为乡村发展的又一选择。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不再是一句口号,更是发自心底的期盼。深圳市民汪先生获得了首份《湄潭县农村宅基地及农房流转使用权证》,正式在永兴镇安家,过上了一直向往的田园生活。

  这些年,遵义市结合“四在农家”“三美五示范”等经验,深挖各地乡村优势,在差异化发展中凸显个性,进而丰富市场选择,推动了乡村协同发展。

  从“四在农家”到“三美五示范”从“四在农家”到“三美五示范”,遵义市演绎了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景象。

  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靠的是对“种什么”的选择和对“怎么种”的钻研!湄潭以发展生态茶产业为契机,将原本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茶园面积从1000亩发展到60万亩。

中国茶海(来源:微美湄潭)

  在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的同时,湄潭围绕良好的产业基础,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其中,瞄准茶产业的延伸领域,湄潭着力引进茶叶机械加工生产公司和制造厂商,填补本地及周边县区对采茶、茶叶加工、茶具等茶机械及零部件的巨大需求;瞄准茶旅融合发展,湄潭大力发展集观茶、品茶、玩茶、购茶等为一体的旅游新模式,持续提升“中国茶海·休闲湄潭”的知名度、美誉度。

  与此同时,湄潭正突出发展以茶业为主导,大米、白酒、香葱等优势产业齐头并进的绿色食品工业,推动特色优势农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加快突破以绿色食品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大县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县的转变。

  乌江流经余庆60多公里,境内峰峦叠翠、气候温润、茶林共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居遵义市第一,良好的生态造就了余庆茶产业绿色发展的独特优势。

余庆县茶叶种植基地(来源:今日余庆)

  当前,茶产业已成为余庆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很多群众因茶兴业、因茶致富,已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

  村民们不等不靠,主动学技术、学法规、学政策,与外面的世界接轨。他们积极学习网络直播,以“乡土主播”的形式,找到推销茶叶的新路径。

  “余庆坊·河滨”是余庆的网红打卡点,一栋栋民宿鳞次栉比,山间溪水潺潺流过,一望无际的梯田蔓延。

余庆坊•河滨(来源:今日余庆)

  乌江边的红渡村通过“旅居农家”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完美融合,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充分利用闲置土地、闲置房屋、闲置富余劳动力,将一个传统村落打造成游客可居、可食、可享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形成了“余庆坊”品牌。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遵义市积小胜为大胜,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美美与共,乡村更和谐乡村振兴,既要促进物质上的丰富,也要实现精神上的丰盈。

  富裕起来的湄潭村民自编自创了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从翻身、吃饭、穿衣、住房、走路、照明、上学、看病、致富、养老十个方面,反映今昔变化,感恩共产党。

湄潭县田家沟农民自编自演花灯戏《十谢共产党》(瞿欣含 摄)

  湄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风文明,“寨管家”和“红白理事会”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两大创新。

  发端于西河镇石家寨村的“寨管家”,以“3+N”微治理体系,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这个创新之举迅速得到推广,构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层治理模式。

  同样得到群众拥护的还有“红白理事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全面推行红白喜事备案、“红黑”榜等机制,提倡“车不过十、礼不过百”,革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乡风。

  一间间社区文化室,让群众休闲娱乐再不用出远门;一场场免费放映的电影,让群众乐享文化大餐;一台台精彩别致的文化下乡演出,愉悦群众身心的同时又传递着满满正能量……

  在社区“百姓大舞台”,群众结合反诈、禁毒等题材精心编排演出,常年开展唱红歌、打钱杆、唱花灯、比山歌、跳健身舞、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展示乡村文明新风尚。

余庆县图书馆流动图书车进学校、进乡村(来源:今日余庆)

  余庆致力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八镇一乡一街道办”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各村寨基本实现有一间图书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场、一个健康知识宣传栏、一支群众文艺队的目标,让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遵义乡村虽然各有各的美,每个人却有同一种幸福。就像肖大姐说的,现在生活不愁了,每天茶余饭后,在广场在河边跳舞散步,怎能不叹一句:生活真美好!

编辑:袁丹

二审:张辉

终审:张志立

  1. 上一篇:“塑性”更“铸魂” 文明乡风润民心
  2. 下一篇:“贵州娃娃”文化手办 带得走的红色文化符号
责任编辑:袁 丹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