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黔北聚焦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遵义故事
时间:2017-10-17     来源:遵义日报    

                                          ——文化小学“遵义小红军”综合实践活动综述

  “遵义小红军”综合实践活动是遵义市文化小学根据学校自身的地域特点、历史条件以及周围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引进家长、学生、社区和教研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该活动课程以新的教育视角解决教育说教化、生硬化的难题,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背景下,弘扬长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参考方案。

  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

  遵义市文化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内涵。深厚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让该校决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由此开设了“遵义小红军”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课程。

  一方面,立足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在对学校老师调查评估的基础上,融合教师的特长和智慧,深化每一位教师对“遵义小红军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为该课程的顺利开展做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将一些有特色的场所作为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比如正在筹建中的小红军故事园、红军银行、少年军校、“国器大道”等。另一方面,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将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娄山关、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地等红色圣地设为“遵义小红军实践活动”基地。并与长征沿线的学校结为联盟学校,在学科整合、办学理念、课程开发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开发深入体验实践课。

  精心设计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日常体验”和“深度体验”两个板块。“日常体验活动课程”由“阵地”“社团”“活动”三个部分组成。“阵地课程”利用“小红军故事园”“红军银行”“国器大道”等校园文化阵地开展德育课程;“社团课程”以“小红军电视台”“小红军合唱团”“小红军剧场”“极速少年团”“创意社”为代表,旨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遵义小红军素养”;“活动课程”则以“阅读节”“艺术节”“游学嘉年华”等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深度体验活动”设计了“红军山课程”“会址课程”“娄山关课程”“苟坝课程”“文军长征课程”“四渡赤水课程”,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让学生用脚步丈量,体验行走、回顾历史、继承传统、凝聚力量,亲身感受红军长征坚韧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

  例如在日常体验课程“红色宣讲员”活动中,就开展了学校——“社团课程”、遵义会议会址——“会址课程”和省外——“实践活动课程”三门课程。该活动首先利用清明节祭扫活动、国旗下讲话、晨会、队会,组织学生广泛了解与家乡有关的红色故事。然后挑选一批普通话好、应变能力强的学生,邀请专业解说员对选手进行站姿、手势等专业培训,培养校级“红色宣传员”。让学生担任纪念馆的义务解说员,深入了解长征历史的过程中。通过选拔,挑选综合素质最强的学生培养为市级“红色宣讲员”。还挑选优秀宣讲员走入厦门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展以“遵义会议·永放光辉”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发挥宣讲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

  “遵义小红军”综合实践活动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表现性评价,主要有学生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学校评价(集徽章评价、学生档案袋评价)、社区评价等。评价的方式方法适用不同范围,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如:“苟坝研学课程”主要采取了集徽章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根据完成的情况发放不同的徽章,提升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红军山课程”主要采取学生档案袋评价。开展“永远的丰碑”“追寻小红”“先辈邓萍”“浮雕追思”“忆忠烈”“登高望远”等主题活动,做详细的档案记载,利用各课程的专门记录表对参与的孩子进行表现性评价。

  提升育人品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塑造。在新时期解决红色革命教育历史味浓、趣味性不强的问题,努力弘扬和提升学生的红色精神,在现代教育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小学生核心素养相衔接,最终形成新时代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是“遵义小红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所在。

  如在深入体验课程红军山“忆忠烈”活动中,组织学生到红军烈士陵园,瞻仰“英烈墙”,开展“明坐标寻英雄”“我为英雄画肖像”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课程中,了解遵义历史和红色文化,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整个课程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极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目前,“遵义小红军”综合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文化小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了师生的成长,其经验得到多方认同,已为遵义市内多所学校提供了培训,多名宣讲员多次到省外高校宣传交流,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遵义日报)

  1. 上一篇:遵义:红色传承写新篇
  2. 下一篇:遵义市人民政府约谈存在突出道路交通隐患的8...
责任编辑:张一青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