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黔北聚焦
助学路上的“新长征”
时间:2017-11-02     来源:遵义日报    

                                    ——记“名城先锋·道德楷模”李光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驻遵义城时,14岁的李光还是一个放牛娃,在得知红军不欺负老百姓后,毅然决定参军,穿过枪林弹雨,走过雪山草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长征。1994年,74岁的李光,踏遍家乡贫困小学,宣讲革命历史,向自己发起了一次慈善“新长征”,23年共捐资50万元,资助1729名学生完成了上学梦,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一名老红军、老党员的宗旨。

  二十余载捐资助学

   

“名城先锋·道德楷模”李光

  1994年底,李光随同遵义市关心下一代协会来到红花岗区海龙镇桂花小学,简陋的操场连国旗和旗杆都没有,孩子们的课桌是两个树墩搭起的一块木板,冬日的寒风从泥土墙透进教室,冻得人瑟瑟发抖。当天晚上,李光失眠了,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孩子们认真读书的眼神,冻伤的小脸、小手……

  李光想到了自己的过去,在同样的年龄,他给地主放牛打杂,读不上书。当上红军后,在李光担任营长期间指挥的一次战斗中,上级下达了“拂晓前撤退”的命令。李光不懂“拂晓”的意思,偏巧当时文书不在,结果到第二天天亮,李光才集合队伍撤退,但为时已晚,部队被敌人包围,损失不小。这一惨痛教训让李光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不能让孩子们读不起书!”寂静的夜里,李光萌生出拿自己的退休金捐资助学的想法。第二天上午,李光买了100套棉衣亲自送到桂花小学孩子们手上,并现场捐赠5000元,用于学校买国旗、做课桌。 

  为确保捐资助学顺利实施,从1995年起,李光给自己定下了资助计划,每年要向贫困学生捐款1万元;从2007年起,他将捐助标准提高到每年1万5千元;2009年,又将标准提高到每年2万元;2014年,更把标准提高到每年3万元;桂花小学、海龙中学因为得到李光的长期捐助而更名为李光小学和李光中学。

  大爱换来桃李芬芳

  

李光给孩子们讲他年轻的故事

  “李爷爷,谢谢您给我们捐钱。长大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我一度想退学,外出打工减轻家里的负担,是您捐钱给我,并鼓励我好好学习,让我放下思想包袱回到课堂。如今我考上了大学,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李光家里存放着厚厚一叠信件,每一封信都诉说了受助学生们对老红军的无尽感激。

  在帮助贫困学生实现梦想的同时,李光也将一份厚重的责任交到孩子们的肩上,让孩子们用心感恩,回馈社会。

  从李光希望小学走出来的徐明椿,目前是遵义城区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部负责人。现在的她是父母眼中的骄傲,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但是她心里清楚,如果当初不是李光老红军捐资帮她交学费,她在五年级就会辍学,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大学梦变成一名教育者。提起李光,徐明椿尊敬地称呼他为爷爷,她说:“李爷爷不仅在经济上资助我们,更是在精神上鼓励和鞭策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竭尽所能地传递爱心,关心和培育下一代,让李爷爷的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红军精神永远传承

  

李光为“中国好人”颁奖

  在李光希望小学里,每当问起知不知道李光爷爷时,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知道!李光爷爷是红军爷爷,经常给我们讲红军打仗的故事。”1985年离休后,李光一直坚持义务为市内外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讲座。

  从2000年起,李光先后被确诊患有直肠癌、皮肤癌等多种重病,经常要去医院接受治疗。李光在几次手术后,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十分虚弱,长期都在腰间插着一根管子,行动很不方便,家人都劝老人不要太劳累,但他却说:“这点病痛算什么!能够传承长征精神,让子孙牢记不朽的历史,我就能够忘了病痛。”在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等革命圣地,处处留下了李光的身影,他一遍一遍地讲述着红军长征的故事,讲述着革命前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事迹。李光把镌刻在他记忆中的往事化为涓涓春水,浇灌进孩子们的心田。

  “我参加了几十年的革命,这辈子,始终都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入党誓言,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李光同志坚定地说,这是他在党旗下的誓言,他要用一生去践行。(遵义日报)

  1. 上一篇:遵义: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2. 下一篇:遵义市启动“创A”工程
责任编辑:张一青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