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黔北聚焦
我骄傲、我自豪!欢呼吧……十年不懈努力,遵义终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时间:2017-11-16     来源:遵义晚报    

  2017年11月14日,这是一个让全体遵义市民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遵义在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遵义的创文工作早在10年前就已开启,十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奋力前行。

  如今,问鼎这一国内城市形象的最高荣誉,对于遵义市委、市政府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块招牌,而是遵义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标志,更是在推动遵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伟大进程中铸就的一座丰碑;而对于每一个遵义人来说,那是润物无声的春雨,是每一次的相互礼让、每一次的奉献、每一次的感动,每一次的温暖传递……

  十年创文“痴心不改”

  文明城市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等,创建工程浩大超乎想象。

  遵义通过如此庞大而细致的“大考”,是全市上下十多年坚持不懈共同努力的结果。

  

遵义,这座日益进取的城市,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胡志刚/摄

  时光倒退到十年前,那一年的 9月,遵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一建双创”的目标,即建设创新型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遵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2008年,在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选中,遵义跨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的行列。随后的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遵义2011年、2014年连续两次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选提名资格”,但由于其他原因最终与“全国文明城市”擦肩而过。

  遵义创文“痴心不改”。2015年,遵义再次投身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16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写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在中心城区以项目化、工程化的形式实施“创业就业、便民畅通、优质教育、优质医疗、全民健身、依法治市、平安家园、文化家园、绿色家园、智慧家园”创建文明城市“十大工程”,掀起了文明城市创建的新高潮。

  经过市委、市政府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广大市民万众一心积极参与,2017年11月14日,遵义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创文成果惠及民生

  创文不仅是城市环境的改善,更是对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提升一个城市的内涵。

  自创文工作开展以来,遵义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指标涉及的要求,累计投入2800亿元,重点推进城市骨干路网和重要节点路口改造,打通城区100条小微循环道路,建设隧道、立交桥、人行天桥58座,建设旅游公厕800余座,停车场268个,农贸市场158个,建成湿地公园94个,新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

  随着城市发展和环境的极大改善,遵义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身边人、身边事和身边的感动,流淌着真感情,传递着正能量,造就了一座阳光灿烂、四季如春的道德之城。

  

9月14日,志愿者为行人指路 俞晖/摄

  “好人就在身边,可能是老王,可能是小张……”在遵义,这样的凡人善举比比皆是。如今,遵义涌现出了全国“时代楷模”“道德模范”黄大发,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方晓美,“全国公安爱民模范”陈如亮,“贵州榜样·最美人物”李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

  志愿者服务活动也焕发勃勃生机,据统计,目前遵义注册义工有41万人,在扶贫开发、城市建设、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社区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通过创建文明城市,遵义人感受到这个城市跳动的脉搏和自己息息相关。正如一位名为“一叶扁舟”的网友所说,在这样一个红色名城,更需要凝聚力,更需要营造共同的文化,正是依靠政府和市民形成的合力,让大家看到了遵义的文明之美。

  创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不是终身制的。按照规定,中央文明办对全国文明城市实行一年一测评、三年一总评的制度,已创成的全国文明城市三年一复查。

  如何保持国家文明城市的殊荣?为此,在新的起点上,遵义将建立长效机制,把创文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把创文工作和创文成效作为全市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以及领导班子、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

  同时,以“创文进机关”“创文进社区”“创文进校园”等常规活动为载体,通过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社区文化中心等途径,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实现文明创建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巩固创建成果,不断聚集和传递社会正能量,使人更善、城更美、社会更和谐。

  对群众反映的不文明行为等,将定期开展创文信息收集和网上调查等,针对重点事项列出“问题清单”,发布测评通报,促进整改落实,常态化开展创文工作督查,并聘请社会公益心强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督查,实行日督导、月通报、季排名,及时发现和督导解决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遵义创文依然在路上,全市上下将再接再厉,向着更高目标奋力前行,让这座日益进取的城市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徐飞)

  1. 上一篇:贵州省委、省政府向贵阳市、遵义市发出贺信 ...
  2. 下一篇:2017年贵州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在湄潭召开
责任编辑:张一青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