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村镇
乡村嬗变 幸福升级
时间:2022-05-05     来源:遵义网    

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

  带来山乡巨变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发端于遵义。

  20多年来,遵义坚持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品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遵义正在加速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行动为载体,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让美丽乡村更宜居,青山绿水寄乡愁,向着黔北乡村发达、富裕、美丽、文明、活力、善治,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阔步前行。

  兴业带富

  铸造乡村振兴驱动力

  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这个曾经因“穷”而远近闻名的村寨,如今户均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满山的红金橘成为了村民的钱袋子,村民搬迁到山下交通便捷的地方生活,家家户户拥有宽敞整洁的院子和齐全的家电……罗家坡因其兴业带富的核心经验,成为“四在农家”的发轫地之一。

  茶叶、辣椒、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竹子……近年来,遵义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茶叶、辣椒、蔬菜等农产品搭乘“黔货出山”的快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

  ——湄潭“以茶兴县、以茶富民”,蝉联茶业百强县榜首,并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为时尚;

  ——首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余庆推动优质稻全产业链绿色生产,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石印”有机大米成为全国第二批中高端粮农产品;

  ——推行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双有机”战略的凤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锌硒茶走出国门远销欧盟,凤冈牛畅销全国……

  通过推进乡村产业提升行动,遵义将各个地方的自然禀赋,转化为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发展成带动村民脱贫、乡村振兴的“龙头”。

  好风凭借力。推动乡村兴业带富,遵义抓住每一个机会。

  借力东西部协作,遵义与上海、珠海等对口城市实施产业协作,发挥本地优势,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升级,绿色生态农特产品直销长三角地区、大湾区。

  决战脱贫攻坚,遵义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向贫困发起“总攻”,全市数万名党员干部奔赴乡村,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探索建立形成脱贫攻坚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实现扶贫产业对有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全覆盖。

  截至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实现586.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全市累计培育农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2家,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16元,居全省第2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60元……遵义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升级、换代的传统产业,孵化、涌现的新兴产业,为遵义乡村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近来,新蒲新区村民用手机卖农货成为新时尚。果园里的果子还在树上,果树就已经被远方的客人通过手机“领养”;养在栏中的小猪才几个月,也被客人预定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直播带货平台成为村民又一个热闹的农贸市场。

  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大力整治保护村庄环境,推出了红色旅游、陶艺、古法造纸、农耕文化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旅客争相打卡。

  行走在黔北乡村的广袤土地上,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村民绽放喜悦的笑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创建让黔北大地生机勃勃。

  强基固本

  建强乡村振兴主力军

  乡村要振兴,根本在人才。“选准一个人、振兴一个村”。

  2020年2月以来,遵义着眼乡村人才振兴,深入实施培养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村级后备力量的“双培养”工程,全市择优选拔400余名培养对象作为市、县两级村级组织领军人才进行培养,从中职学生、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人、退役军人中遴选培养9000余人作为优秀村级后备力量,逐步建立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库,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目前,已有60多名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182名乡村振兴后备力量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成为“村级组织用得着、产业基地留得住、自主创业干得好”的多面手。

  遵义率先在贵州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工作,市委选派3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下沉到基层一线,帮助村支两委理思路、抓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遵义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乡村振兴指导员王开强,带领村民发展花椒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播州区石板镇乐意村乡村振兴指导员何华带领村民修建产业路……3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都找到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同时,遵义大力实施“智汇遵义·才聚乡村”行动,坚持政策向乡土人才倾斜、产业在乡村壮大,激励广大“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全市纳入乡土人才动态管理的人员已超过25万人,越来越多的人才与村民一同书写“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答卷。

  塑形铸魂

  激发乡村振兴生命力

  持续推进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为乡村“塑形”,润物无声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铸魂”,让遵义的美丽乡村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

  泥泞小路,变成了平整的公路;脏乱水沟,变成了清亮的水渠;破旧民房,变成了别致的黔北民居……美丽乡村,步步美景,生态宜居,百姓幸福。

  大力推广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加强黔北民居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好管好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以及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质改造、村庄清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六大专项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如厕更卫生。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村级公共卫生厕所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饮水更安全。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6%,饮水安全工程让村民告别了“望天水”。

  道路更通畅。遵义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5万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里程1.5万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30户以上居民点饮水安全和组组通硬化路全覆盖。

  通信有保障。遵义实现村村有供电保障、通光纤网络,组组通4G网络。

  环境更清洁。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建立,覆盖率全省排名第一。“村庄清洁行动”覆盖全市98%的行政村,村庄清洁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更加干净优美,越来越多的遵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房前屋后花缠树绕,是住建部公布的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

  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800亩的绿色生态园充满浓浓的绿意,成为遵义城区周边的一个农旅品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个村庄开启了美丽旅程,构建起一幅幸福乡村美景图,让黔北乡村处处“花繁叶茂”。

  颜值要美,内涵也要美。

  “美丽乡村”之于遵义,不仅仅在于表面的靓丽,更在于一种持久的“生命力”。

  环境变美的同时,遵义全力推进加强乡村治理行动,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要发展,基础在村民。桐梓县燎原镇蟠龙社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发动社区群众参与、集中群众的智慧,制定《社规民约》,这一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赞赏并在全省推广学习。

  遵义推进村民自治、乡村德治、法治乡村建设、为民服务保障、乡村人才保障等工作,各乡村建立健全“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实体平台,推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妥善化解村级矛盾,实现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村。

  涌现出湄潭“寨管家”、道真“自管委”、凤冈“党群直议”为代表的乡村社会治理遵义经验。播州区乌江镇老君关村、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湄潭县西河镇石家寨村等1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以文化聚民心,以文明促发展。遵义在各乡村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

  在赤水市各乡村,“茶馆嗑子匠”队伍活跃在群众身边,他们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用群众听得懂的话传递党的声音。

  “全国文明村镇”葫市镇小关子村党支部书记钟国富说:“村里的‘嗑子匠’定期开展报党恩、报国恩、报亲恩的‘三恩’教育,讲历史,传文化,村里的乡风民风转变很大,村民精气神更足了。”

  酒席“瘦身”、人情减负,邻里和谐。遵义全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行动,治理农村陈规陋习,广泛弘扬文明新风。

  “以前搬家酒、升学酒、满月酒都在办,现在有了村规民约,这些酒席几乎没有了,减轻了大家的经济负担。”播州区三合镇马坪村村民对现在的变化拍手叫好。村党总支积极倡导“自家事情自家办、和谐马坪人人建”理念,修订《村规民约》,发挥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爱心人士、退休人员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新时代家风理事会、公共卫生监督理事会、文化传承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提升群众法治素养,树立良好风尚。

  这些年,遵义持续开展“四在农家·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比率达90%以上。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志愿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活动中,大家争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参与者、受益者。

编辑:袁丹

二审:张辉

终审:张志立

  1. 上一篇:路灯点亮乡村路
  2. 下一篇:桐梓:小小红樱桃 村民致富果
责任编辑:袁 丹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