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村镇
余庆“博士寨”:百年“旧训”育“新变”
时间:2024-04-25     来源:遵义发布    

  二十年前,记者在清明节后的一次乡间采访中,偶然发现了这个深藏于鸡鸣三县(余庆、凤冈、湄潭)群山环抱的马氏“博士寨”,这个消息一经刊发,轰动了余庆、遵义乃至贵州全省

  二十年后,也是清明节期间,记者特意再次踏访余庆县松烟镇觉林村马家寨,从“马氏族谱”最新记录里,又有了新发现


  二十年前,马家族从镇农信社借贷1000元供自己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完成了学业;二十年后,他已供职于湖北武汉的一家大型国企,并早把身带残疾的父亲接去团聚生活在一起了。

  二十年前,该寨马氏一门就出了16个研究生,其中有8个博士,13个留学美国、英国、法国的留学生;二十年后,马氏一门共计出了24个研究生,其中已有14位博士、10位硕士,以及一百多位大学生。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二十年间,这个不到300人的故里小寨,“传家秘诀”一直被91岁的马昌元老人视为“掌中之宝”——马氏族谱里的百年“应显规训”。

  “族中各父兄须知子弟当教,教法当正,养正当豫。他日若学成从政,固为良士为廉吏;即是为农为工为商,亦不失为淳谨君子。”

  “规训”是清末光绪年间秀才马应显,在寨子里首开私塾学堂时,专为马氏家族拟定的“家规家训”。历经百年传承,老人马昌元对其内容已是烂熟于心,时不时便拿出细读一番,回忆起马氏“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发家史”:“我们一代代马家寨人赓续传承‘应显规训’,为后代树立了许多勤学榜样,如1940年双双考入刚迁到湄潭的浙江大学的胞兄弟马光煌和马光灼、曾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院长的马费城等等。”

  马昌元

  “志欲大而心欲小,业虽不同勤则职业修,俭约可以养德,浩然自得可以养气……”马家寨把崇文重教刻入了族人的成长基因中,他们通过勤学苦读改变了命运。他们散布于五湖四海,活跃于社会各界,有的成长为了国家栋梁之才。

  对此,村民马邦兴也说:“我们马家寨家家户户,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风尚,不比吃穿住行,就比谁家孩子读书得行。”

  寥寥数语,道尽了寨子崇文尚学的秘籍。

  “我们寨家家都遵循规训,不论谁家,都以子女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作为治家根本。寨中凡有立志读书但家庭贫困的孩子,寨中人都会鼎力相助。”在松烟中学教书的马家福告诉记者,他的女儿今年即将参加中考,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

  如今,原本马家寨的寨名被“博士寨”所取代了。

  “博士寨”这份厚重的文气,也成为余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底气。

  “博士寨”在余庆县“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探索实践中,以厚实的文化底蕴、和谐的人文环境,已打造成了县里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的升级版示范点。

  “博士寨”所在的觉林村,现在村里加快现代科技兴农步伐,村民用上了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几十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

  “博士寨”所在的松烟镇,不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大力引导村民学科技、学文化、学技能,有的学习种植养殖、有的学习烹饪营销,争当有文化的新时代农民。

  “博士寨”勤耕苦读、尊师重教的家风祖训文化,也成为余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元素,推动全县评选出上百个“文明家庭”“书香家庭”“好公婆”“好儿媳”……一个个身边的鲜活实例,将崇文尚学、身正为范、和睦乡闾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犹如这和煦的四月春风,让余庆这片“积善”之地,润物无声地实现风貌美向风尚美转型。

编辑:宋胜海

  责编:周宁

  终审:冷泽学

 

  1. 上一篇:
  2. 下一篇:赤水葫市镇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乡帮会”...
责任编辑:宋胜海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