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头条
美丽乡村入画来——百姓富生态美的遵义实践
时间:2017-09-14     来源:遵义文明网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现在厨房宽敞明亮,厕所也新装了热水器,家里和城里一样的好。”近日,记者走进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民霍仁国改造后的新家,感受到他们一家人打心眼里的高兴。霍仁国说,原来房子都是黑黢黢的,现在的房子亮堂堂,住起来安逸得很,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

  霍仁国的话也是如今遵义群众的普遍心声。

  特别是通过群众干净整洁庭院前展示的一张张对比照片,可清晰地看见群众房前屋后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深刻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档升级,带给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翻开历史的扉页,沿着时间的轨迹,“三农”工作是黔北遵义长期以来常抓不懈的重中之重。

  2001年,遵义市率先创造性地开展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在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要求,遵义市与时俱进提出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新目标,进一步完善党政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村民自治、规划引领、循序渐进的建设机制,统筹开展特色乡村、富民乡村、绿色乡村、活力乡村、平安乡村创建,有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夯实全面小康社会基础。

  乡村变化大 处处见乡愁

遵义市湄潭县抄乐镇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遵义视察时指出:“我在遵义看到的黔北农村民居,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看着就有美的享受。这些民族文化特色,一定要保护好。”

  从行政要求到定规划立规矩,从房屋风貌建设到综合人居环境改善,从“五乱”整治到小康“六项行动”……在时间长河的记忆中,遵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总结出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村庄整治“七改一增两处理”实践经验,当前遵义农村建设正朝着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方向深化发展。

  “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把遵义的乡村建设成为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最美家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颜建禾说,一直以来,遵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成效在于坚持遵义元素,突出黔北特色:即坚持党政领导,群众主体。按照“市统筹、县主抓、乡实施、村管理”原则,紧紧依靠农村基层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用好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试点示范,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党政引导、部门联动、村组自治、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民意愿与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坚持规划引领,夯实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围绕保底线、改环境、促发展,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和农村“五乱”整治,丰富“村庄整治”内容,抓实小康“六项行动”,全面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整合资源,项目推进。按照“多个龙头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原则,采取“六个一点”办法,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创建合力和聚集效应,建立了财政补助、单位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资助的投入机制和领导挂乡、单位帮村、干部包户、群众自主的推进机制,以抓项目的方法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化推进、项目化管理,保障实施绩效,有效推动城乡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联动发展。

  截至2017年7月,全市美丽乡村创建覆盖226个乡镇1700多个村,90%以上农村人口受益。2016年,全市共投入3.13亿元,实施村庄整治点772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3161户;小康路建设投资20.7亿元;近10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通电率100%。美丽乡村创建点100%建成图书阅览室、文体场所、村务公开栏。目前全市25个中国传统村落、56个示范小城镇、3个中国特色小镇发展取得新成就,822个自然村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4个乡(镇)实施垃圾收集处理,累计改造农村危房36万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坚持尊重自然,突出特色。立足村庄自然山水格局和资源禀赋,突出依山就势、依山傍水、山水环抱等山地乡村特色,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村庄田园山水生态风光,弘扬黔北民居文化,传承乡愁记忆,推进黔北民居特色村庄建设。播州花茂、桐梓杉坪、湄潭田家沟、仁怀八卦园等已成为美丽乡村经典,焕发出无限生机;坚持全面发展,“五位一体”创建。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着力点,从“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到“七改一增两处理”,再到“‘10+N’行动计划”,不断满足群众发展需求,逐步深化拓展创建内容,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创建,不断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由粗到精、由表及里推进。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从修建黔北民居、“四有五通三改三建”“整脏治乱”等改造环境,到农村基础设施、村庄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再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试点示范到整村、整镇、整县统一规划、统筹推进,不断深化拓展、升级创建。

  更为重要地是,在具体推进中,采取各级财政投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项目支持多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六个一点”的办法,多腿走路、多方出力,筹措帮扶了大量资金、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方式整合资源,实现了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作用最大化,形成创建合力和聚集效应,并实行分区域推进创建、分类型设定创建标准、分功能深化创建内涵。在贫困地区结合扶贫开发开展基础型创建,在生活基本殷实地区开展普及型创建,在生活相对富裕地区开展提升型创建,在条件较好地区开展精品型创建。

  念好“山”字经 村寨美群众富

遵义市湄潭县新农村一景

  贵州之贵在于山水之间,一山连着一山,既能组合成一个“出”字,又是一个极好的寓意:思路决定出路,突围破困的发展,在于如何依托山地资源禀赋,建设业兴人旺富民乡村,以此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

  到湄潭当农民去!这句宣传口号和《十谢共产党》的群众心声一样响亮。何以如此?从湄潭县七彩部落的嬗变中便能找到答案。

  昔日的穷山沟,一穷二白无人问津,如今的富裕村,色彩斑斓游人如织——这就是湄潭县七彩部落。

  “2016年七彩部落的一农家乐,光打糍粑这个项目一年下来就赚了10万元。”湄潭县主要负责人说,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不仅把自己的才华与智慧,画在了漂亮民居的墙壁上,而且他的作品还卖到了国内、国外其他城市。

  这位农民画家的丰富多彩,不仅为这个连绵茶山纵横阡陌,成片茶园苍翠满目的地方,增添了一抹亮色与光泽,而且也打开了“万花丛中一点红”,做美做靓做特村庄,创新探索实践的希望与曙光。

  穷则思变。当地认清自身的生态优势,依托山地茶园的资源禀赋,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群众主体、改革推动、茶旅主业的发展新路,实现了“产业兴、村寨美、群众富”的目标。

  在这里,严格界定了建设用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这里,茶区变成了景区、茶园变成了公园、茶山变成了金山;在这里,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股民……越来越多的村民茶农吃上了“旅游饭”,每月的旅游综合收入超300万元,仅2016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

  如今,七彩部落已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和茶旅产业扶贫攻坚的示范区,这也是我们努力把经营美丽乡村理念寓于发展之中,把美丽资源转化为富民强村的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目前,遵义市紧紧依托中国茶海、黔北花海、酒都红高粱、千亩荷塘等特色乡村资源,推进农旅一体、茶旅一体、农文旅融合发展。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经营等模式,推进美丽生态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

  据统计,2016年,全市39个农旅一体化示范点开园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亿元,带动发展乡村旅游经营企业(户)1000余家、农户3.2万户。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产业多元发展、农民就地择业创业、新型农村经营模式有如泉涌般呈现,农村经济一片欣欣向荣,美丽乡村已成为遵义山水生态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题,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已为现实。

  “到湄潭当农民去、去遵义乡村度假、农村让城市人更向往……”已为遵义农村发展语录和真实写照,农村欣荣、农业富饶、农民富裕为遵义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不断证明,只有坚持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富裕农民摆在首位,重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使每一个打造点都成为农民增收的平台,使每一次升级创建都成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

  从2002年来,遵义市先后推广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庭院经济、农业“接二连三”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民致富增收。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兴起,全市各级政府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上,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进文、旅、农一体化,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呈现出产业多样化升级发展、农民多渠道增收的格局,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1722元增长到2016年的10155元。

  倡导文明乡风 建设最美家园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新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人们更向往——这是遵义要把美丽乡村建成最美家园的目标追求。

  如今,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遵义全面铺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黔北民居新建与改造,培养造就了2万余名有资质的专业建筑工匠,有约10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更让一大批农村红色旅游、休闲避暑旅游、乡村休闲旅游、茶旅一体化观光旅游示范点应运而生,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兴增长点。目前,遵义广大农村逐步呈现出环境生态化、产业特色化、村庄景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的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并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如何让美丽乡村更加美丽,成为最美家园。

  副市长姜灵春认为,要牢固树立全景域思想,将全市农村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结合农村实际,科学编制全市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及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等专项规划。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牢固把握精品型、提升型、普及型“三型”创建标准和特点,结合全市“四大区域”差异性,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逐步实现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移交一批、运行一批,通过规划引领,确保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实现村庄形象有提升、农村产业有发展、城乡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得实惠。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民心工程,更为重要是得把坚持红色传承与弘扬文明乡风结合起来,把培养新型农民与建设平安乡村结合起来。

  今后,要始终把弘扬长征精神作为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讲好遵义故事,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和新乡贤活动,运用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牌匾楹联,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倡导社会新风尚。要注重农民素质培养和农村文明建设,开展学政策法规、学知识技能、学文明礼仪“农村三学”活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美丽乡村建设为当地农民获取知识、提升素质、转变观念提供了机会。同时,还要围绕“乐在农家爽精神”倡民主促和谐,坚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余庆经验,推动“平安村寨”“和谐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李培松)

  1. 上一篇:中央文明办关于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参评城市...
  2. 下一篇:“砥砺奋进的五年·文明的力量”网络视频报...
责任编辑:张一青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