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头条
遵义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12-08-02     来源:遵义市文明办    

  自2001年以来,遵义“四在农家”创建始终坚持把创新转变为恒久的坚持,把局部探索转化为广泛的实践,把群众美好愿景变成为生动的现实,不断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新期待,在推动发展、提升素质、纯朴民风、改善环境上狠下功夫,引导农民创造文明、享受文明,成为遵义农民冲出经济洼地、构建神高地,引领西部农村与全国齐奔小康的有益探索。

  截止目前,全市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9000个,覆盖全市232个乡镇、1700多个村,受益农民达503万,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80%。十一年的坚持不懈,遵义“四在农家”创建从试点到连线到扩面,从中心地区扩展到边远乡镇,从公路两边拓展到大山深处,形成了分类创建、全面推开、内涵提升的创建格局。“四在农家”已成为普惠于民,社会认可的遵义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通过创建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实施“七个一百”工程,培育了新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全市茶叶、药业、竹业、辣椒、烤烟、蔬菜、养殖等产业规模效应明显,专业镇、专业村不断涌现,近千个乡村旅游点正在升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2011年农民人均纯入达到5216元。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各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法律、政策学习活动和群众性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竞赛活动在农村蓬勃兴起,“文化墙”、“美术街”、“诗词碑”、“格言牌” 等成为农村新的文化景观,展示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文明风尚形成。“四在农家”创建革除了农村千年陋习,农村“五乱”现象明显减少,“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追求新生活的热情不断激发,农民通过外出学习、各种培训、技术咨询等,培育了自我,增强了致富本领,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和谐氛围逐渐浓厚,通过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美德示范户、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互帮互助、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自我提升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执政基础。“四在农家”创建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为着力点,推动一大批干部深入一线,帮助村镇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农民发展经济,解决问题,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在真心为民办事、为民执政,巩固了基层执政基础。湄潭县民谣《十谢共产党》,遵义县民歌《十二月谢党恩》如今广为流传,生动地表达了农民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四是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创新了社会管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对新村建设本着“聚散相宜”的原则,使城镇基础设施、公益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集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三关工程”、“平安村寨”的创建,“农村半小时服务圈”的建立,推动了个人自愿服务向有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转化,实现了镇村干部服务为主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化,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农村社会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1. 上一篇:遵义道德楷模: 一生的信念 无私的付出
  2. 下一篇:刘云山就深入开展时代楷模学习宣传作出批示
责任编辑:王晓琴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