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黔北聚焦
习水县打造特色小城镇纪实
时间:2017-12-29     来源:习水县文明办    

  

(图片来源:习水县文明办)

  一条宽阔笔直的新阳河滨大道冉冉升起

  一幢拥有“五星”外观的游客中心初见雏形

  一座历史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纪念馆熠熠生辉

  一群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古镇里穿梭停留……

  冬日暖阳,漫步土城。小青瓦、石板街、古城墙依旧风韵犹存,茶馆、酒窖、船帮、盐号、戏台、渡口、会址处处挥洒着岁月的痕迹;新建的新阳河滨大道、游客接待中心、黄金湾汉代遗址博物馆,升级改造的女红军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一个个重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集中开工;大街小巷里的人们叫卖着特色产品苕丝糖、苕汤圆,土城用最生动的实践描绘了一幅“有生命、有生活、有生气、有生意”,宜居宜游宜业的红色文旅型特色小镇美景。

  随着土城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引人瞩目,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土城共接待外来游客15.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98亿元。五年来,土城镇重视基础设施配套,全面完成水、电、路、讯、风貌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等系统工程,累计投资35亿元。

  位于土城镇红花村的游客接待中心,总投资4.6亿元,地下建筑面积6.68万平方米,可设置机动停车位2180个,有效解决土城景区停车场严重不足、道路交通拥堵,切实提高土城景区旅游接待能力。游客接待中心预计明年4月正式投用,将为土城创建5A级景区再添新引擎。

  土城镇依托红色历史打造红色文旅型小镇只是习水县打造特色小镇的一个缩影。城镇建设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与模仿,如何因地制宜、科学打造特色小镇,习水县党委、政府思路明晰。全县坚持以创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为契机,紧紧围绕“宜在居、美在旅、旺在业”,高位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四化融合”发展,以“六型特色小城镇”为主线,突出以产兴镇、产镇融合,加快城镇建设发展步伐。

  习水县委、县政府根据各乡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文化底蕴,重点打造仙源、大坡旅游度假型小镇,寨坝、三岔河鰼国生态文旅型小镇,同民、隆兴农旅观光型小镇,以及中国习酒城等特色小镇,加快形成了中心带动、多极联动、各具特色、产业突出、差别发展、美美与共的贵州习水山地特色小城镇竞相发展新格局。

  2011年来,习水县城的商机与人气同步聚集,倒逼着新型城镇化建设。2017年,习水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45亿元,其中小城镇建设投资达18.05亿元,城镇化率达43.81%,城镇建成区面积59.3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24万人,城镇就业13.7万人。城市框架从东延伸到西绵延17公里,城区面积增加到17.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从仅有的两条东西路径变成两环六射线,建成主干道6条,次干道12条;行政办公区和学校医院的西迁,实现城市扩容的有效突破。

  与此同时,交通格局的改变成为习水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强大引擎。习水县按照 “一横一环四高五纵八连线”的城镇交通总规要求,加快江习古、习正、綦江至习水高速公路建设,推进环北大道建设进度,打通9条断头路,加快城市一环线建成贯通,启动二环线规划设计,大力提升乡村道路密度,形成高速路、城市路、乡村路、产业路互联互通。

  “每次从温水回习水,眼看快到家了,十有八九次都会被堵在进城入口处,真希望江习古高速尽快投入使用,解决市民出行便的问题。”得知江习古高速(习水段)元旦通车,家住西城区红都世纪城的王先生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

  江习古高速公路(习水段)途经习水县寨坝、大坡、温水、良村、东皇、马临、习酒等乡镇街道,总投资95亿元,全长86公里,分别在习水城区、良村、温水等地设置了六个下道口。该工程于2014年6月开工建设,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奋战,项目推进顺利,路基、路面、隧洞、桥梁等工程全面收尾,当前进入最后的工程验收阶段。江习古高速(习水段)预计在2018年1月1日凌晨实现全面通车,届时将成为习水“向北挺进”的又一向外开放主动脉。   

  奋进的习水,正以城镇建设为强力支撑,描绘着跨域发展的新图景。敢为人先的习水人,在助力城镇提质的战役中,坚持按照产城景一体、山水田融合、村社园统筹、文教医配套的要求,加快城市规划、城市交通、主体功能、城市设计等工作,负重攀爬、乘势而上,逐渐走出一条新时代习水山地特色小城镇发展新路。(习水县文明办)

  1. 上一篇:智慧校园改变课堂 遵义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方兴...
  2. 下一篇:遵义市举行第四届见义勇为表彰大会
责任编辑:张一青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遵义市文明网站友情链接
 
遵义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盟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府前路建投大厦 咨询电话:0851-28641133 邮编:563000
Copyright©遵义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